因为调研一家企业,前几天晚上约了一位业内朋友咨询。一番寒暄之后,他就问我准备投多少钱给这家公司,我说最多1000万吧,“那怎么成啊?我的公司就是因为资金不够才死的。”朋友的公司在业内小有名气,他本人也是这一行的专家,但今年上半年,他的公司关门了。“那投资方总共给你到位了多少资金?”1000万!天哪!这哪是创业,分明就是国有企业的做派啊。
几年前,我这位朋友发现了一个商业机会,就拿着商业计划书找投资,几经周折,找到一家大型的民企,承诺投资1个亿,分期到位。第一期投资到位后,项目开始上马,经过两年的发展迅速成为行业里建立了知名度。因为当初规划项目时,就是计划投资1个亿,所以项目一直在铺市场规模没有考虑收入。去年那家民企资金链出现问题,旗下二十多家子公司受到牵连,民企老总也不知所向。朋友的公司立即面临现金流问题,赶紧开始收费,但已经来不及了。我问他怎么不对外融资啊,他说他只有很少的股份,母公司老总失踪,没法决策融资。最后只好解散公司。
一是1000万资金对一个初创项目绝对是不小的额度了,照理足以让项目滚动起来,如果不是因为商业模式先天有缺陷,那就是创业者本身的能力有问题。我很反感创业者的两种倾向,一种是只要有钱我就可以怎样怎样,第二种是把项目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为资金归咎于投资方,钱的作用真要是这么大,要创业者干嘛,投资人自己找几个人做不就行了?
第二个问题是,很多创业者一开始只要有机会实施项目即可,根本无暇顾及后续的问题,什么股份比例、公司架构统统放下不管,一旦项目起来,各种各样的矛盾也就出现了,很多项目常常不是死在运营上,而是死在内部纷争上。
这让我想起几周前聊的另一个项目,与之形成鲜明对比。
这个项目在商业模式上有些亮点,创业者也比较有激情,但项目还比较早期,商业模式和团队还在完善中。但创业者一开口就说要融500万美金,动不动就拿某某项目的融资金额比。姑且不说媒体报导的融资金额大多有水分,就说项目和团队本身也有很大区别。很多明星项目一开始就能拿到好的估值,那是因为创业者和团队的能力已经被认可。雷军做小米手机,投资人只需要问一个问题。那是可以同日而语的吗? 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被完全证明,为什么不可以设置更为精细的阶段性目标呢,逐步实现,逐步证明,投资之所以要分为天使、VC、PE,A轮B轮,就说明投资人对项目的认可和风险偏好是迭代递进的。你一开口就是500万美金1000万美金的,真把天朝当美国啊。
早期创业融资还有一种现象。项目不错,团队也很强。与创业者沟通后,双方都认为投入资金后,项目可以更快发展。但创业者会认为,我目前经营还好,不投入资金我也能生存。如果现在融资估值上会很吃亏,再发展一年后,我可以提高估值。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,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不尽然。首先,你可能会错失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机;其次,在这期间你的抗风险能力不够,可能自已出问题或被人干掉。最后,引入投资从来就不存在亏不亏的问题,你要评估的是这次融资能不能让你提前实现目标,能不能给你带来实质性的帮助,在项目成功之前,股份代表的价值都还只是虚拟的,这次虽然出让一点股份,但一年后再融资的估值会更高,你个人的股份作价其实是上升很多的。
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,大部分都是创业者没有正确认识融资。他们要么自己在那里想当然,要么就上网查点信息就信以为真。